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

中国历史八上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 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 1930 年 10 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 年秋,蒋介石调集 50 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 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相关史事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 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 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 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 8 万多人突围西进, 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 , 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 3 万多人。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人物扫描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 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 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 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 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 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了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相关史事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 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 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 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 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 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研读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知识拓展: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萧华参加长征时才18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政委, 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 在床头上奋笔疾书,用激情和泪水创作了《长征组歌》歌词。 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举行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人民剧场首场演出。《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文笔,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 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 《长征组歌》数十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
    参考资料:【长征组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返回前一页   ▲ 返回顶部